您的位置: 首頁 >要聞 >

如何讓孩子保持好奇心

2022-10-03 15:47:08 編輯:譚青毓 來源:
導讀 孩子們天生好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環(huán)境中的各種力量會抑制他們的好奇心。可以做些什么來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

孩子們天生好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環(huán)境中的各種力量會抑制他們的好奇心。可以做些什么來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對話》求助于美國大學哲學教授佩里·祖恩(Perry Zurn),他是三本關于好奇心的書的作者,其中包括2022年9月出版的《好奇心:聯(lián)系的力量》。

1. 出生時好奇心豐富嗎?

好奇心是一種自然的能力,存在于非人類動物以及人類很小的時候。各種各樣的生物尋求信息,探索環(huán)境,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從大象到蜜蜂,大大小小的生物在發(fā)現(xiàn)新的領域和資源時都會進行探索性覓食,而猴子甚至細胞和病毒則創(chuàng)新新的行為。

在人類中,大多數(shù)人——學者和非學者——都有一種感覺,即孩子們特別好奇。心理學家蘇珊·恩格爾(Susan Engel)在她的《饑餓的心靈》一書中證實了這一點。恩格爾觀察孩子們在不同環(huán)境中工作的好奇心,從學齡前自然漫步和中學科學實驗室到餐桌旁提問。她的研究證實,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表現(xiàn)在他們觸摸的東西,他們說話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與他人互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好奇心會發(fā)生什么呢?

我遇到的一些人哀嘆失去孩子般的奇跡,而另一些人則為保持或擴展它而感到自豪。什么可以解釋這種差異?

2. 是什么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雖然研究清楚地表明,孩子們對提問有很高的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興趣可能會減弱,特別是在學校環(huán)境中。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學齡前兒童平均在家每小時問26個問題,但在學校每小時不到兩個問題。另一項研究表明,平均而言,五年級學生表達好奇心 - 通過提問,定向凝視或物體操縱 - 每兩個小時不到一次。為什么?

許多事情會抑制好奇心。提供即時答案的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引擎和智能手機限制了孩子們坐下來回答問題并燉煮問題的能力。強調問題的價值的養(yǎng)育方式只是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例如正確答案-限制了孩子為自己而培養(yǎng)問題的能力。最后,當學校訓練孩子們只以特定的方式提出特定種類的問題時,它可能會限制他們創(chuàng)新的機會,限制他們的興趣和探究進入狹窄的渠道。

3. K-12學校在培養(yǎng)好奇心方面有多好?

由于教師培訓側重于傳達內容和培養(yǎng)基本技能,教師可能不知道如何促進好奇心。

更復雜的是,教育工作者經常面臨班級規(guī)模擴大、資源減少和壓力增加以實現(xiàn)普遍、可衡量的結果的不可能的幾率。因此,正如塔-尼希斯·科茨(Ta-Nehisi Coates)所說,許多教師教授“順從”而不是“好奇心”,反思他作為巴爾的摩學校學生的時光。根據(jù)他的經驗,學生的行為和學習指定的材料比他們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四肢更重要。這對于創(chuàng)造性智力已經不太可能被鼓勵的學生尤其有害,例如有色人種學生和學習差異的學生,包括自閉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或閱讀障礙。

正如天體物理學家和黑人女權主義作家錢達·普雷斯科德-溫斯坦(Chanda Prescod-Weinstein)在她最近的著作《無序的宇宙》中所強調的那樣,并不是每個人都被鼓勵去接觸或理解恒星。她認為黑人女性尤其不鼓勵她們的學術和科學抱負。

4. 父母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關注每個孩子自己的好奇心風格,并向他們灌輸對這種風格的自豪感,將大大有助于讓孩子們保持好奇心。雖然孩子們天生好奇,但他們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和追求他們的好奇心。研究表明,好奇心有多種維度或風格。

例如,我參與的一項由傳播科學家大衛(wèi)·萊頓-斯泰利(David Lydon-Staley)領導的研究表明,瀏覽維基百科的人要么傾向于忙碌的人——點擊完全不同的頁面;或獵人 - 點擊緊密相連的頁面。您的孩子是否喜歡了解一些事情的一切?還是關于一切的一些事情?

對于古希臘人來說,這兩種風格最好以刺猬和狐貍為特征。根據(jù)阿奇洛丘斯的說法,刺猬“知道一件事”,但狐貍“知道很多事情”。根據(jù)這種直覺,在我與神經科學家Dani S. Bassett共同撰寫的《好奇的心靈》一書中,我們分析了從動物到昆蟲的18種不同的生物,并描述了它們獨特的好奇心。也許你的孩子更像是一只章魚,好奇的手臂向各個方向伸展,或者是一條緩慢而穩(wěn)定的尺蟲。

5. 大學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人們要擁有解決世界各地緊迫問題所需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我們將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學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以及大學課堂之外發(fā)生的事情。

好奇心的同修哲學家拉尼·沃森(Lani Watson)認為,無論有多少學院和大學吹捧對好奇心的核心承諾,他們仍然主要依賴“以答案為導向的教育”。筆試、多項選擇題考試或立場文件是學生證明自己已經學到了什么和學到了什么的黃金標準。

在教育環(huán)境中,提出更好、更有見地和更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很少受到重視,除非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更高的成績、更多的發(fā)表論文、更多的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新。在課程、工作和實習上工作更長時間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對文科教育的投資不斷下降,使質疑自己成為一門瀕臨滅絕的藝術。很少有學生有時間或鼓勵為了好奇心而感到好奇。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精彩推薦

圖文推薦

點擊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wǎng).復制必究 聯(lián)系QQ   備案號: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chuàng)”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