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股票 >

網聯的胞妹信聯出生了嗎

2019-08-13 10:04:56 編輯: 來源:
導讀 個人征信牌照的未來,央行所希望構建的征信業(yè)管理架構,這個架構將如何與市場互動,征信業(yè)將給市場留多大的空間,這些都是業(yè)者所關注的焦點

個人征信牌照的未來,央行所希望構建的征信業(yè)管理架構,這個架構將如何與市場互動,征信業(yè)將給市場留多大的空間,這些都是業(yè)者所關注的焦點。銀聯、網聯、“信聯”(尚無具體名稱,用“信聯”姑且稱之),中國金融行業(yè)又要迎來了行業(yè)集中式的樞紐機構,只不過這回是在征信業(yè)。據《財新》報道,央行已決定由互金協(xié)會牽頭成立個人信用信息平臺,2017年底就要正式批籌,這一平臺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納入,構建一個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實現行業(yè)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風險成本。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已經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建立社會統(tǒng)一個人征信機構的想法和建議。

這個消息在各方預期之中。在此之前,

成立類似的組織已被行業(yè)各方期待已久。在最近北京的一次活動上,宜信集團CEO唐寧就反復對在場的記者灌輸建立統(tǒng)一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的建議,他認為這是互金行業(yè)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唯此才能解決多頭借貸的問題,甚至還上升到了避免類似于臺灣、韓國曾經出現的消費金融危機這樣的高度。

“政府對于行業(yè)的規(guī)范應該能夠對數據的共享和使用起到積極的作用”,一位金融機構的資深高管表示,但是他也指出,“數據市場所產生的力量不是集中式管理所能涵蓋的,應該允許在合規(guī)的框架下,百花齊放,讓市場參與者進行多方面的探索”。

在此之前,央行已經成立了征信中心,負責金融機構的信貸數據的上傳、共享和查詢,然而,互金機構卻不能向征信中心上傳和查詢數據,因此央行征信中心的服務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2014年發(fā)布的《征信機構管理辦法》,放開了對個人征信機構設立的準入,據此,2015年1月,央行曾經讓8家市場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yè)務的準備工作,但是后來,由于央行不滿意這些機構在準備期中的表現,加之擔心單一股東背景的征信機構可能對消費者權益做出不利的影響,個人征信牌照遲遲沒有下發(fā)。與此同時,在宏觀金融監(jiān)管的大背景下,監(jiān)管政策也由鼓勵和支持創(chuàng)新轉變?yōu)榧訌娊鹑诒O(jiān)管、嚴控金融風險。

《財新》報道稱,原本等著領取首批個人征信牌照的八家機構,包括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智誠征信,考拉征信,北京華道征信,將有望參股“信聯”這一平臺,每家機構占新公司8%的股權,目前已經初步簽訂了入股的協(xié)議。

那么,央行征信中心與“信聯”如何分工呢?

據《財新》引述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春的話說,央行初步的思路是,個人征信機構按照業(yè)務范圍分類監(jiān)管,持牌金融機構的信息由央行征信中心采集,新成立的綜合類個人征信機構,采集持牌金融機構以外,特別是互聯網領域的個人信用信息,兩者都可以給銀行或銀行以外的機構提供服務。

征信業(yè)的發(fā)展在世界上沒有固定的模式。目前,征信機構的存在主要有兩種模式,美國是商業(yè)機構主導,歐洲是政府主導,各國在征信業(yè)的發(fā)展中,都有自己面臨的具體情況,具體到中國,在金融監(jiān)管加強,整治互聯網金融亂象的大背景下,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就不難被預料到。

然而,細節(jié)在魔鬼,成立一個機構不難,關鍵在于機構職責的理清以及一些技術問題的解決。

首先,允許報送數據和查詢數據的機構范圍就首先需要理清。

其次,對于特定對象的數據是否采納也需要明確。

避免多頭借貸,既可以降低風險,也可能構成對特定對象的“歧視”。比如,美國的三大征信局會出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考慮,對征信機構可采納的數據的范圍進行限制,美國的金融機構通常不愿意向曾經獲得過Finance Company融資的貸款客戶再進行融資服務,為了使得這部分客戶免受金融機構的歧視,征信局就確定不再收集他們服務過的客戶的數據,同樣的問題也發(fā)生在中國的小貸公司身上(小貸公司可以向央行征信中心上傳并查詢數據,因此,金融機構通過查詢,看到借款人曾經向小貸公司貸過款,就不愿意再向他貸款)。

還有就是征信數據使用的場景,目前在央行征信中心查的數據只能用在放貸這個場景,但在美國,征信局的信用分使用場景很廣泛。

另外,在數據采集方面,也需要更加專業(yè),比較好的方式是允許征信機構建立分級的代理體制。

對于代理的必要性,一位征信行業(yè)人士舉例稱,如果征信機構想要互金機構的白名單數據,后者肯定是不愿意給的,這時候就需要征信代理機構做一些處理。另外,考慮到個人隱私、數據安全等多方面情況,數據的采集過程中,利用代理機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和爭議。

當然,上面的問題也可以稱之為細枝末節(ji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個人征信牌照的未來,以及央行等監(jiān)管機構所希望構建的征信業(yè)管理架構,這個架構將如何與市場互動,給市場留多大的空間,都是業(yè)者所關注的焦點。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最新文章

精彩推薦

圖文推薦

點擊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   備案號: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chuàng)”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郵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請將#換成@)